宋亞平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目前我們基層的“三農”工作存在一些矛盾沖突與疑難問題:一是農業(yè)經濟的比較效益越來越低,使得農村各種生產要素向城鎮(zhèn)“大逃亡”,農業(yè)的凋蔽與農村的衰敗有進一步惡化的危險?,F(xiàn)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雖然符合中國農民“宜分不宜合”的傳統(tǒng)習性,亦能夠有效緩解大量剩余農民的就業(yè)與生存壓力,但它確實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小農經濟形態(tài)。雖然土地產出率很高,勞動生產率卻很低。這種不計代價的“勞動替代資本”投入機制的頑固性,阻礙了農業(yè)生產活動的社會化分工和資本有機構成的現(xiàn)代化改造。
另一個問題是當前農業(yè)生產的驅動力不足,積極性衰減,商品率持續(xù)下降和不斷擴張的內卷化效應。究其緣由,皆因農業(yè)經濟的比較效益畸低所致?,F(xiàn)在的主流說法是“雙重擠壓”,即國內的農業(yè)生產綜合成本太高而國際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很低,頂?shù)搅?ldquo;天花板”。國內的農業(yè)生產綜合成本高,當然有土地租金與勞動用工的價格上漲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農業(yè)生產資料快速上漲與社會資本的盤剝。同時,由社會資本主導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相關服務費用也因機械、燃油、運輸、存儲價格的不斷上揚而越來越貴。盡管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出臺惠農、富農、強農政策,但由于農業(yè)經濟的比較效益太差,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仍然如同水庫“泄洪”一般流向城鎮(zhèn)。
二是農民群眾的原子化程度日趨突出,精神頹廢、教育缺失狀態(tài)嚴重,極端利己主義甚囂塵上,“一盤散沙”已成為農村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分田到戶之后,以千家萬戶高度分散的家庭為生產單位,這種傳統(tǒng)落后的小農生產模式恐怕就是中國農民之所以祖祖輩輩總是不能有效組織起來的根本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當前,農村的最大貧困是什么?我看不是經濟上的貧困而是精神上的貧困。如今的農民似乎越來越懦弱和麻木,自力更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和互助合作的集體主義觀念正在日趨淡漠,甚至只是老一輩干部群眾美好而珍貴的記憶。在一些農村,基礎設施老化,道路交通不暢,水利工程失修,安全飲水缺乏,血吸蟲泛濫,環(huán)境臟亂差等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切身利益而需要大家團結起來一齊做的事情,現(xiàn)在做起來十分困難。
三是多數(shù)行政村債臺高筑,集體財產分干賣盡,基層黨組織與村委會的向心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不斷下降,各種丑陋黑惡勢力沉渣泛起?,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村級集體組織的各類資產被分光賣盡,成為名符其實的“空殼村”。雖然中央一直在致力于強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政權組織建設,但絕大多數(shù)行政村的黨支部與村委會,卻始終像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那樣羸弱。之所以如此,就因為各類公有資產早已在一片“瓜分”聲中基本上被拆零,黨支部與村委會幾乎沒有任何生財之道去承擔向農村社會提供規(guī)定的公益事業(yè)建設與公共服務責任。
最近,習近平同志在吉林調研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yè)、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不松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好習近平同志的“三農”思想,“任何時候”都要牢記“三個不能”,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努力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保證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的繁榮。
責編/張夏夢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