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治理的大框架下,中國對自身的角色進行了再定位,外交工作展現出新格局。中國不是獨唱、獨奏,唱獨角戲,建后花園;而是合唱、合奏,群策群力,共商大計,建百花園。不干涉,不輸出,不強加于人,中國是倡導者、實踐者、引領者,體現大國擔當和全球責任,但不追求主導者、領導者地位。
【關鍵詞】中國特色 大國外交 周邊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服務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目標,我們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調整外交布局,明確總體外交,加強周邊外交,重視大國外交,主打經濟外交,發(fā)展軍事外交,創(chuàng)新首腦外交,拓展能源外交,力推高鐵外交,關注人文外交,在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在繼承的前提下開拓創(chuàng)新。外交活動空前活躍,外交足跡遍及全球。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有聲有色,風生水起。
中國周邊已成為國際博弈的熱點地區(qū),周邊外交是中國外交的重心
中國是海陸復合國家,面積廣大,海陸邊界線漫長,鄰國眾多。其中既有發(fā)展中國家、小國,也有發(fā)達國家、富國、強國。中國周邊擁有航空母艦和核武器的國家最多。自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政治的中心向亞太地區(qū)轉移,中國周邊成為國際博弈的熱點地區(qū)。周邊是中國國際地位的依托,周邊外交自然是中國外交的重心。十八大以來,中國進一步提升了周邊在外交中的地位。2013年10月,中央專門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huán)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思考周邊問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審視我國的周邊形勢,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周邊外交戰(zhàn)略和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更加主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提出要建立周邊“命運共內體”思想。在西北周邊方向,中國一直以來積極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發(fā)展,其安全和經濟功能都有所增強,特別是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三股勢力”方面成效卓著,擴充了觀察員國和對話伙伴關系國,2017年又吸收了正式成員國,提高了國際影響力。中國提倡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爭取以和平手段政治解決與周邊國家的分歧和爭端,不以武力作為優(yōu)先選項。中國是大部分周邊國家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在東南周邊方向,中國積極推動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談判進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繼續(xù)發(fā)展。在堅持國家領土主權和核心利益的原則下,從戰(zhàn)略高度和長遠大局出發(fā),妥善處理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南海爭端,與日本、韓國尋求最大的利益公約數,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發(fā)展順利,兩國關系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從地理上聯結亞歐非,重點是中國的周邊鄰國,中俄蒙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進展順利。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對接,已經在國家層面達成了共識,并在積極的推進過程之中。中國高鐵技術給周邊國家,如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泰國、老撾等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機遇。中俄聯合軍演從東海—南海到了地中海、波羅的海,兩國軍事和能源合作的規(guī)模、層次、水平不斷擴大和加深。上海合作組織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重要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國家安全觀強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倡導新亞洲安全觀。安全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求同存異;是同舟共濟,不是同舟共“擠”。以鄰為壑,往往是害人害己。亞洲國家是個大家庭,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只有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才能實現亞洲的長治久安。中國的發(fā)展對于鄰國來講是機會,不是威脅。中國謀求和平發(fā)展、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
中國的大國外交,不搞大國主義、強權政治,而是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中國是大國,大國關系在當今國際關系中舉足輕重,大國外交自然重要。中國的大國外交,不是簡單地指大國之間的外交,而是指從韜光養(yǎng)晦到奮發(fā)有為,要有大國作為、大國擔當、大國胸襟、大國氣度、大國貢獻,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造福世界各國人民。這里造福世界的“公共產品”,既包括安全、經濟等“硬實力”,也指規(guī)則、制度、理念等“軟實力”。中國的大國外交,不搞大國主義、強權政治、冷戰(zhàn)思維,以強凌弱。中國的大國外交,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戰(zhàn)略目標,不在于一時一地的經濟得失,不囿于一時一事的成敗輸贏,而是根據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實力地位和戰(zhàn)略目標,來界定我國具體國家利益的排序,制定符合我國實力和實際的外交政策。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是全世界給聯合國提供維和部隊人員最多的國家,是國際反恐的重要力量,給世界人民提供公共“安全”產品。作為GDP全球第二的國家,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中的份額都有很大的提高。IMF正式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使人民幣成為準國際貨幣。在大國關系中,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理論。在實踐中,盡管一波三折,穩(wěn)定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繼續(xù)深化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推動金磚國家集團向合作化、機制化、有影響的方向發(fā)展。中國在全球和多邊舞臺上頻頻亮相,發(fā)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倡議,引領全球議程。2014年在北京召開APEC峰會,展現了中國主導權,倡導互聯互通,啟動亞太自貿區(qū),使當時中美分歧得以管控,中日緊張關系得以破冰,中韓自貿談判成功。2016年中國在杭州召開G20峰會,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力量,體現了中國智慧。峰會首次把發(fā)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解決世界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致力將G20發(fā)展成一個世界經濟治理的平臺。峰會將創(chuàng)新作為核心成果,探索新的發(fā)展模式。峰會首次引入了綠色金融議題,改造傳統產業(yè),促進綠色產業(yè)發(fā)展。
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中美兩國提前共同宣布減排目標促成《巴黎協定》的敲定。在G20杭州峰會的前一天,中美兩國領導人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了《巴黎協定》批準文書。在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國際社會共同達成的《巴黎協定》后,中國政府宣告《巴黎協定》繼續(xù)有效,中國將繼續(xù)執(zhí)行《巴黎協定》,展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中國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亞洲安全觀,是一種新安全觀,其實具有全球意義,即不是建立在別人不安全基礎上的絕對安全。中國航空母艦下水,中國軍隊的遠程投送能力、海軍的安保、護航能力大為提高。在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后,在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盛行的情況下,中國力推、力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參與全球治理,讓中國“夢”與各國的發(fā)展“夢”結合,給世界帶來了希望。中國一向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單方面制裁。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是當今世界最有吸引力的一體化倡議,把亞歐北非連成一體,得到沿線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其和平發(fā)展、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建立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的的理念,給國際政治文明提供了新思想、新經驗、新貢獻。“一帶一路”對接合作,推進了歐亞大陸經濟一體化、穩(wěn)定和繁榮。中俄外交組合,結伴而不結盟,是當今國際政治中的正能量,可謂大國關系的典范,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大國關系和鄰國關系的新模式,是對國際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中國與中東歐建立“16+1”機制,與歐盟建立了戰(zhàn)略合作關系,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與東盟完成自貿區(qū)升級談判,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談判取得實質進展,中德建立“中國制造2025”同“德國工業(yè)4.0”對接協調機制,等等,開拓了經濟外交新領域,推動了經濟外交的發(fā)展。中國主導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亞洲金融合作協會,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中國的高鐵技術為亞歐大陸和全球各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做出了貢獻。高鐵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fā)表了題為《面向未來開拓進取,促進亞太發(fā)展繁榮》的重要講話,其精神與APEC北京共識和G20杭州峰會成果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中方的推動下,會議通過了《亞太自貿區(qū)利馬宣言》。與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英國脫歐形成鮮明的對照。國際社會普遍對中國寄予厚望。
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一方面是中國走向“富”“強”的表現,另一方面又服務于中國走向更“富”更“強”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作了主旨演講。近4年來,“一帶一路”經歷了從倡議到共識,從理想到現實,從愿景到行動,從諸多懷疑到大部分認可。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示支持,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有關決議吸收了理念。參加本次高峰論壇的有來自5大洲、100多個國家、1000多名代表,2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中國的朋友圈愈來愈大,朋友越來越多。中國已從國際社會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轉換成一個“主動出擊者”, 從一個國際規(guī)則的追隨者變成了國際秩序的制定者,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正能量,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提供全球治理的新平臺。在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治理赤字,在全球復蘇乏力、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之際,以亞歐非為重點,向愿意參與者開放,提供安全、發(fā)展、治理的國際公共產品。通過“一帶一路”,中國開創(chuàng)了國際關系的新模式。這不是重復歷史上地緣政治的舊套路,而是開創(chuàng)合作共贏的新模式——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零和博弈沒有出路,和平合作才有前途。通過“一帶一路”,中國對全球治理中中國的角色進行了再定位。中國不是獨唱、獨奏,唱獨角戲,建后花園;而是合唱、合奏,群策群力,共商大計,建百花園。不干涉,不輸出,不強加于人,中國是倡導者、實踐者、引領者,體現大國擔當和全球責任,但不追求主導者、領導者地位。
外交與內政緊密相關,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大國外交的基礎是強大的國力。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一方面是中國走向“富”“強”的表現,另一方面又服務于中國走向更“富”更“強”。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外交成就巨大,問題也存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中國威脅論”仍然很有市場,“唱衰中國”論從來就沒有停止。反華、弱華勢力大有人在,一些消極因素不可測量。一些大國遏制中國意圖明顯,還有一些情況始料不及,也有某些關系比較微妙。這些都需要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大局,從戰(zhàn)略的高度來謹慎地處理,既要大膽,又要心細;既要戰(zhàn)略上、政治上高瞻遠矚,又要策略上、經濟上深謀遠慮。這對中華民族的政治和外交智慧,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亞歐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項目編號:16ZDA04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諾曼·里奇著、時殷宏譯:《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至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責編/譚峰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