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8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又长国产,色久网站,国产免费自拍视频,无码国产一区流畅有码av,Comwww在线播放,美女网站黄页免费,国产免费观看a∧wwwww.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要聞聚焦 > 正文

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春雷陣陣,春雨如簾。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南北土地落差數十米,以前坑坑洼洼,旱澇難治。一場春雨過后,積水能否排掉?

雨過天晴,綠卷麥田,雨水順麥間淺溝流出。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自信滿滿,“實施兩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全村1.37萬畝確權承包地平平整整,旱能澆、澇能排。”

今年,小崗村又啟動“引淮潤崗”項目,將淮河水引上崗坡地。南北雙向,兩條水源,助力小崗村和周邊耕地旱澇保收、一年兩熟。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近年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截至去年底累計完成8億畝建設任務。“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guī)劃,2021年建設1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造良田,端牢中國飯碗,廣袤田野佳音頻傳。

強化資金保障 提高建設標準

“今年河南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達750萬畝,比去年增加90萬畝。”這些天,河南省農業(yè)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黃幸福既振奮不已,又深感責任在肩。河南省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已經批復41個縣98個項目203萬畝,4月底前大部分項目可開工建設。

不僅要擴面積,更要提標準。在已有54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的基礎上,河南今年將再建30萬畝以上的示范區(qū),畝均投入從1500元增至3000元以上。

升級版高標準農田是什么樣子?

放眼河南省商水縣張莊鎮(zhèn)的大片麥田,新修的16公里水泥路寬闊平整,42公里襯底渠硬化翻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

這片示范區(qū)科技含量不少。氣象顯示、墑情監(jiān)測、苗情監(jiān)測等設備一應俱全;自走式節(jié)水灌溉機張開百米長的“臂膀”,配合溝渠引水、固定式噴灌,為灌溉上了“多重保險”。

種田大戶邱守先拿出手機,輕輕一點。遠處,田間噴頭自動打開,“根據墑情,設置澆水時間,澆完自動停止。水肥一體,混合噴灑,節(jié)水節(jié)肥。”

商水縣過去缺水,旱災頻繁。去年,商水縣投資1.5億元,打造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我流轉耕種的2100畝地,澆一遍只用兩天,每畝只花四五元。去年倒春寒加大旱,普通地一畝收麥子700多斤,我每畝打了1300斤。”算著賬,邱守先笑容洋溢。

河南省農業(yè)農村廳副廳長馬萬里介紹,河南累計建成6910萬畝高標準農田,畝均提升糧食產能超150斤,畝均實現農民增收約155元。到2025年,河南高標準農田總面積可達8000萬畝以上,穩(wěn)定保障650億公斤以上糧食產能。

建設高標準農田,離不開給力的投入。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867億元,優(yōu)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qū)建設高標準農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糧食主產區(qū)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各地將農田建設作為財政支出重點事項,強化資金投入和機制創(chuàng)新。

今年安徽將建設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從1500元提高到2250元。“一方面,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另一方面,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yè)企業(yè)申報項目。”安徽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yè)農村廳廳長盧仕仁說,2019年、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省受益對象承擔投入項目80個,吸引社會資金6489萬元。

在安徽省明光市金橋灣產業(yè)園的6100畝高標準農田里,工程建設剛剛結束。進園區(qū),蹲下看,搓把土,肥沃又松軟。

“深耕過后,等水稻育秧,5月就能種。”明光市橋蒲農民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卞澤西看著“寶貝土地”,喜不自禁。合作社流轉1.5萬多畝地,一季稻、一季麥輪作,穿插玉米和油菜,“其中七成是高標準農田,不僅糧食產量高出普通農田20%,品質好,賣價也高。”

2019年,得知省里有政策,財政補助80%,鼓勵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參與建設高標準農田,卞澤西趕緊與明光市農業(yè)農村局聯(lián)系。項目往上申請,土地流轉先行。很快,合作社新流轉過來6000多畝地,申請也批復下來。

財政資金投入732萬元,卞澤西自籌183萬元,去年9月施工隊整地清淤、修路通渠。見工程進展順利,卞澤西又投入130多萬元,深挖溝,拓寬渠,硬化道路1.5公里。

從用好土地出讓收入、用足新增耕地收益,到推動發(fā)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債券、有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各地著力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強化資金保障,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更上一層樓”。

強化質量監(jiān)管 完善管護機制

安徽省懷遠縣河溜鎮(zhèn)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挖掘機整修道路、橋涵、防滲渠,工程監(jiān)理、群眾代表監(jiān)督施工,來來往往……

“這個項目,面積兩萬畝,涉及7個村莊,目前進展過半。”河溜鎮(zhèn)水利技術推廣站站長賈尚明在現場指揮。工程實施前,設計人員實地勘查后形成方案,召開村民大會征求意見。懷遠縣農業(yè)部門、鎮(zhèn)政府、施工單位、專業(yè)監(jiān)理、第三方檢測、農民監(jiān)督員“六位一體”全程監(jiān)督。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充分發(fā)揮農民主體作用,抓好新建項目全程質量管理,加強工程建后管護,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

在湖南省常德市,農業(yè)部門引入第三方,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yè)機構組成監(jiān)督巡查組,及時掌握全市農田建設項目實施總體情況,特別是工程進度、質量、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山東省壽光市實施村級義務監(jiān)督員制度,項目區(qū)的每個村莊都有3至5名義務監(jiān)督員,由受益群眾對項目質量實施全程監(jiān)督。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qū)商橋鎮(zhèn)后甄村村民王應杰,現在每天都要到地里轉一圈,檢查機井、變壓器。1500多畝地,哪兒有井,何處是橋,他都門兒清。

商橋鎮(zhèn)建有4.6萬畝高標準農田,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網格。第三級網格設“一長三員”——網格長,由村干部、合作社負責人或種糧大戶擔任;管護員,由責任心強、有管護能力的村民擔任;監(jiān)督員,由村組干部、老黨員等擔任;農技員,由技術人員擔任。

作為種糧大戶,王應杰被聘為后甄村第三級網格管護員,每月拿補助500元。不久前,村民靳自權反映水管漏水,王應杰急忙趕來,手機拍照,傳到鎮(zhèn)網格化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轉辦,安排維修,不到1小時換好水管。

今年,漯河市30萬畝高標準農田將全部建立“三級網格管理體系”。

長期管護,經費從哪里來?商橋鎮(zhèn)黨委書記朱昊說,商橋鎮(zhèn)每年從水費中提取約45萬元,縣財政安排20萬元,用于支付55名管護員報酬、維修護理、給農田基礎設施上保險。

四川省要求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多元化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由縣級財政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安排落實管護經費,并將工程建后管護落實情況納入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范圍。江西省今年出臺文件提出,統(tǒng)籌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開展項目區(qū)“田長制”建后管護試點。

從河南的農田管護“網格長制”、江西的建后管護“田長制”,到安徽出臺農田建設工程管護規(guī)定……各地正不斷總結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經驗,完善管護機制,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內容,確保長期發(fā)揮效益。

強化激勵約束 引導良田糧用

以前沒想過種地的“90后”周地帥,如今已從城里回到小崗村,成了“新農民”。

小崗村實施第二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全村流轉土地達9500多畝,約占可耕土地面積總量的七成。

眼瞅著高標準農田建起來,周地帥的岳父流轉經營600畝地忙不開,于是周地帥辭掉工作,回家種田。

“這是撒肥機、無人機,那是播種機、打漿機……”“90后”種地,理念新,用的也都是新型設備。受益于地大平整,新農機“跑”起來通達暢快。去年,周地帥幫周邊農戶開展無人機飛防,面積達7000畝。

同為“90后”,商水縣的劉記森也感受到智慧農業(yè)帶來的科技范兒。

農校畢業(yè)后,劉記森加入父親劉天華開辦的合作社,流轉、托管數萬畝土地。殺蟲燈、測報燈一應俱全,監(jiān)測作物成長環(huán)境,及時搜集病蟲害圖像,分析研判,及時預防。

“沒有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些新技術就很難推廣,種糧的比較效益就很難提高。”劉天華說,“現在地力好、產量高、效益大,種糧的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

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11月印發(fā)的《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依法嚴管、良田糧用等原則,“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要以保障糧食產能為首要任務,確保吃得飽,還要為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奠定良好的資源環(huán)境基礎,實現吃得好、吃得健康,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各地著力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支持高標準農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

四川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建設有機結合。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創(chuàng)新種植技術,推廣“糧經”“糧經飼”等綠色生態(tài)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做到既重視“米袋子”“菜籃子”,也重視“錢袋子”。

河南省按照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路徑,在高標準農田推廣優(yōu)質專用小麥。目前,優(yōu)質專用小麥發(fā)展1533萬畝,占全省小麥面積的18%,大部分是種植在高標準農田,訂單率穩(wěn)定在80%以上,收購價較普通小麥每斤高0.1元左右。

“以此為界,一側種強筋麥,專做面包;一側種中弱筋麥,用來做饅頭、面條。”劉天華指著腳下的路比畫,“小麥產地、品質實現可追溯,再打出自己的品牌,市場更好。”

今年,陜西省將建設高標準農田290萬畝,同時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依托高標準農田,以臊子面聞名的岐山縣正大力發(fā)展“一碗面”經濟。“今年,布局原料生產,新建高標準農田4.5萬畝。到10月前,建成優(yōu)質小麥專供面粉原料基地20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達到7萬多畝。據初步統(tǒng)計,綜合一二三產業(yè),全縣‘一碗面’產值達到125億元,到‘十四五’末,產值可達200億元。”岐山縣農業(yè)農村局局長張曉宇滿懷信心。

(本報記者黃曉慧、方圓、王丹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