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闌珊,秋色漸濃,季節(jié)的更迭,如同時間的筆觸在大地的畫卷上輕輕勾勒,繪出一幅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景象。“濟濟多士,乃成大業(yè)。人才蔚起,國運方興。”年輕干部正值青春韶華,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必須以史為鑒、善作善成,讓“春華”與“秋實”雙向奔赴、相互成就。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百年黨史蘊藏著“春華”成就“秋實”的邏輯。風雨如磐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3位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有志青年,懷揣著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使“小小紅船”自此揚帆起航。青春意味著無限可能,卻僅流淌于有限光陰。于年輕干部而言,必須倍加珍惜風華正茂的青春,不斷提升政治站位,牢固樹立遠大志向,更加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自身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要更加厚植自身理論家底,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中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把“金鑰匙”,努力將真理的磅礴偉力轉化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干成事還得靠真本事。年輕干部必須扎實錘煉各方面能力素質,對照“七種能力”“八種本領”精準蓄力、長足努力,真正使自己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百年黨史道出了“秋實”成就“春華”的真諦。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年輕干部只有源源不斷從“黨史富礦”中汲取精神滋養(yǎng),賡續(xù)傳承好黨的光榮傳統(tǒng),才能奮力跑好歷史的接力棒。掠過黨史的峰巒,總有一些記憶歷久彌新:難忘十四年抗戰(zhàn)硝煙彌漫,黨領導人民用鮮血守住了紅色江山,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難忘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科研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攻克了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讓“兩彈一星”由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難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得以擘畫,從前的諸多不可能成為可能……歷史反復而有力地證明,靠空想換不來大功告成,靠口號喊不出累累碩果。年輕干部必須注重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yǎng)成,敢于接最燙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就更多“舊貌換新顏”“天塹變通途”。同時,年輕干部必須深刻把握百年黨史中人民至上的深遠立意,自覺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件一件解決徹底,在增進民生福祉的實干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
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建設,早在延安時期就已建立起了在職干部教育、黨政軍民干部調劑和干部獎懲制度,突出了“育”的舉措、“實”的導向。“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南宋文學家陸游筆下的豪邁詩行,同樣生動揭示了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實踐鍛煉的道理,既是“春華”與“秋實”雙向奔赴的生動寫照,更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組織工作的殷切期望。各級黨委(黨組)要抓好后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一方面要勤于為干部“添翼”,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科學把握干部成長規(guī)律和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律,以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更加科學健全推動選育管用機制更加協(xié)同高效、年輕干部能力更加全面過硬;另一方面要善于讓干部“展翼”,通過專題調研、日常發(fā)現(xiàn)和動態(tài)優(yōu)化,深化運用培養(yǎng)選拔優(yōu)秀年輕干部常態(tài)化工作機制,注重安排其到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第一線、重大任務重大斗爭最前沿、艱苦復雜地方和關鍵吃勁崗位上歷練培養(yǎng),以選賢任能、育才聚才的組織擔當為年輕干部成長搭建廣闊舞臺。(作者:武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