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方全(山東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新亮(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共開列60條,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這些改革舉措“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主動和人民立場,深刻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價值取向。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主體性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堅持和發(fā)展
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重人的主體性建設,并把它看成為決定其他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第一個歷史活動”。馬克思主義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正是從確認并踐行人的主體性為邏輯起點的。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依靠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動了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波瀾壯闊的人類文明進程。
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以人民為主體的宏大而獨特的社會變革和實踐創(chuàng)新,蘊涵著深邃的人的主體性邏輯,從本質意義上說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尤其是人的主體性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堅持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抓改革、促發(fā)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論斷,深刻回答了為了誰而改革?依靠誰推動改革?改革的成果由誰共享?這些改革的核心問題,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主體性邏輯。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歸根到底是造福人民的事業(y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否贏得全體人民的支持與認同,關鍵就是看其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滿足人民需要的程度大小。我們一定要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利益訴求和多層次需要,不斷鞏固人的主體地位、實現人的主體權益。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現代化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人的需要的產物。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文明進步的渴望,不啻是現代化的動力源,而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目的的現代化新路,歷史與現實深刻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跳出了“資本邏輯”的現代化老路,打破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現代化誤區(qū),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邏輯”現代化新路。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全新圖景,為人類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對更優(yōu)社會制度的追求提供了全新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的核心要義就在于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堅持人民性方向。
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的現代化新路,需要倍加珍惜并為之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面臨許多未知領域和不確定性,需要我們“摸著石頭”大膽實踐,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推動事業(yè)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向深化改革要動能,要成效。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堅定不移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制約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把現代化的強大物質基礎“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這兩個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兩者統(tǒng)一根本點就在于堅持人民主體性。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斷滿足人民多元化多層次需要的實踐性方略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并且隨著社會發(fā)展進步,人的利益需要會不斷增長。這樣一種特點在我國現階段表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在實現“第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質的滿足,而在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更加強烈。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成為制約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層次和更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多元化多層次需要,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緊緊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進一步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多層次需要,對“為什么改”“往哪兒改”“怎么改”這些涉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和創(chuàng)新性部署,推出了更多“改革味更濃,成色更重”的改革舉措,是在新征程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多元化多層次需要的綱領性文獻和實踐性方略。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牢牢把握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各項改革舉措落實見效,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多層次需要,讓人民群眾在這場廣泛參與的深刻社會變革中有更多獲得感。
人民主體性內蘊著人民不僅是改革實踐的主體和改革成果的享有者,更是改革成效的檢驗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多層次需要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和最終落腳點,使人的主體性建設具有更加深邃的時代意蘊,彰顯出更加深遠的時代價值。
【本文為山東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4ZSZX175階段性成果】